在中國繪畫的發展過程中,五代到宋代是山水畫發展並成為主流的關鍵期。


山水畫到了五代由於政治動亂之故,使得人心轉而走向自然靜觀,追求天人合一,使山水畫更加成熟;這由閻立本和(傳)巨然繪的蕭翼賺蘭亭》便可看出轉變前者以人物為主,但後者卻是以山水為主軸。

五代銜接至北宋的山水畫奠定了後來山水畫之基,北方的荊浩(繪有《匡廬 圖》)、關仝(繪有《秋山晚翠圖》)開啟全景構圖、巨幛山水的風格,以表現北方山水的堅實蒼勁之貌,後繼者李成(繪有《晴巒蕭寺》)、郭熙(繪有《早春圖》)和范寬(繪有《谿 山行旅》),皆可看出主山堂堂的形式,而南方的董源(繪有《寒林重汀圖》)、巨然(繪有《蕭翼賺蘭亭》)則表現出南方山水秀潤之貌;從構圖來說,北方一脈多高遠、深遠的立軸構 圖,南方則多平遠的構圖。

山水畫到了南宋,承先起後的轉變者莫過於李唐,其作品《萬壑松風圖》與《江 山小景》,可看出美學觀點上明顯不同,由巨幛山水轉變為南宋虛實合一的邊角畫風,由“為山傳神”漸將焦點移往“水的描寫”,使象徵「虛」的天水雲霧在畫面上 的重要性漸漸提升。在他的影響下,南宋蕭照(繪有《山腰樓觀圖》)為過渡期,雖然採對角線構圖但仍是全景,到了馬遠(繪有《山徑春行圖》)和夏圭(繪有《溪山清遠圖》)便可看出明 顯的邊角近景特寫,山石則以大斧劈皴見長;這裡說明了客觀嚴謹的寫實主義逐漸衰微,轉為筆墨形式的追 求,畫幅單純化新風格的出現,講求“結構簡要,筆墨精練”,畫家在構圖上去蕪存菁,精微細密是此際最高標準,間接地使觀者與作者增加了互動效果—即畫面的 留白是作者有意蘊釀空靈的感覺,而觀者擴展想像的空間則可無限延伸,人與畫的互動更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子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