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家所持的繪畫理論反映了他們的儒家背景,在儒學著作中,詩、書、畫早就被認定為是寄情的工具,認為作品的品質反映了畫家的的品質,表現內容為畫家心 靈。

因此,文人畫的理念提出者北宋蘇軾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追求畫 面筆墨間的變化和趣味,不求形式,其所繪的《枯木怪石圖》便筆法草極之至,只求意境;而後的米芾、米友仁(其作品《遠岫晴云圖》)雖形體都是用筆畫成的, 但是滲有大量水分的墨,隱約與潑墨的技法有關,而其中可感覺到疏離於自然之感,被視作文人畫山水最早的典型。南宋文人畫的發展並不明顯,金代則有王庭筠, 其所繪《幽竹枯搓圖》以隨意的墨色描繪枯枝。

到了元代,趙孟頫主張「書畫同源」、「書法入畫」, 即指書畫源理相通,主張能表現文人心性的書法用筆,繪畫鑑定脫於「形似」或「寫實」追求,轉而欣賞畫家作品過程的線條和運筆為主,又指透過筆墨的韻味表現 畫家學養、品格、操守及情感思想,因此優秀的書畫作品皆能反映出書畫家的內再修養;簡而言之,趙孟頫為元代文人畫傳統的奠定,這點在其 所繪的《秀石疏林圖》便可看出。之後的元末四家中,吳鎮所繪的《漁父圖》透露著幽深遠漠的效果,而漁、樵、耕、讀四種相對幽闢的生活方式及獨立工作的方 式,被文人充分理想化,「漁隱」更成為嚮往避世現實的方式。

明代中期,吳派的沈周所繪的《策杖圖》可看出他意圖藉著模仿倪瓚所繪的 《榮膝齋圖》,追求與世俗隔離的隱者生活,只不過前者用屏障般的樹石,為孤獨的隱者,後者為遼 闊水域和遠山疏樹,隔離塵世,這跟兩者際遇不同有關,因為倪瓚生活漂泊,而沈周生活富裕,故所表露出的寓意自然不 同。到了明代晚期的董其昌集大成,提出南北宗論,尊南抑北,旨在將繪畫形式(水墨畫和青綠山水畫)、創作手法(漸悟和頓悟)和文人的出身統一起來;其強調 以「淡」為宗,正和「南宗」作畫多水墨渲染,線條柔軟的畫特點相近,而「北宗」畫的剛性線條,「精工」而乏於彈性,猛烈的大斧皴,認真的態度,創作似乎不 是隨心所欲地寫意,與「淡」的態度相斥;而《葑涇訪古圖》為其所繪。

       清初六家中的王原祈《仿倪瓚山水》,便可看出其借由透過層層的仿古,將其轉換成自己的理想山水,借大自然的山川來抒發胸中的情 思,寄託某種情感;其使文人畫畫傳統力量之一不朽:以新方式來使用舊形式和舊技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子琮 的頭像
    子琮

    時忘之域

    子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