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琺瑯
‧簡述
琺瑯是以銅做胎,將光亮易熔、有著各種顏色的琉璃粉末燒附於銅胎表面形成釉彩的一種工藝。主要作花瓶、珠寶盒、罐等裝飾或實用藝術品。
琺瑯是一種玻化物質,為矽酸鹽與硼酸鹽的混合物,無一定熔點,僅有熔化溫度的範圍,類似超冷物質;質地堅硬而密緻,不透空氣,除弱酸強鹼外,水及一般的酸鹼液,均不能溶蝕之。
「標準成分」的琺瑯,透明而有光澤,與有著色性的氧化物相混合,即產生各種色彩,因此適於彩繪。然琺瑯和金屬胚,並沒有真正的附著力,掐絲,內填、彩繪 等法,都是匠師們固定琺瑯質於金屬胚上的方法。故琺瑯器是一種綜合藝術,它融合了冶金家、銅匠的智慧;混合鑲嵌、玻璃熔煉的技術;同時也是畫家,雕刻家的 共同成果。
‧釋名
人們常以產地地名作為工藝產品名稱,琺瑯即為來自釋稱拂菻、拂林、佛郎、富浪、拂朗地方的一種工藝品。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或 宋《冊府元龜》等書中所謂的拂菻或拂林處,即《後漢書》中的大秦國,元代稱佛郎或富浪,明代稱之拂郎,皆同一生產區──地中海東岸的東羅馬帝國一帶,出自 外文音譯。自國外傳入的琺琅工藝,因外文譯音差異或命名方式不同,文獻上名稱各異,與今人所採者有些微差距。
‧源起
據文獻資料與傳世文物根據推論,琺瑯傳入中國的時間應起源於明代。
清代琺瑯工藝在前代的基礎上得到迅速發展,這跟清代皇室提倡扶持密切相關。清代宮廷中專門設有「作」製作琺瑯,初期於英武殿附設的製造部門中設有琺瑯作。從順治入關(1644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近百年間,琺瑯工藝在戰亂之後得到恢復並有所發展;順治時期的琺瑯於掐絲、釉地、圖案方面仍受明末風格影響。
一、明代時期
明代的琺瑯製品又稱為景泰藍,其為一種金屬琺瑯工藝,包括掐絲琺瑯與鏨胎琺瑯。琺瑯以銅做胎,將琉璃粉末燒附於銅胎表面形成釉彩的工藝。景泰藍集造型、紋樣、色彩裝飾於一體,是明代流行的一種具有典型民俗工藝風格的綜合性金屬工藝品種。
1、掐絲琺瑯
2、鏨胎琺瑯
二、清順治、康熙時期
康熙十九年(1680)以後,宮庭設立琺瑯作鑄燒掐絲琺瑯、鏨胎琺瑯,並創造出畫琺瑯。
1、掐絲琺瑯
2、畫琺瑯
三、清雍正時期
雍正時期的琺瑯器有掐絲琺瑯、畫琺瑯、錘胎琺瑯。
1、掐絲琺瑯
2、畫琺瑯
3、錘胎琺瑯
四、清乾隆時期
乾隆時期的琺瑯工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品類齊全,有掐絲琺瑯、畫琺瑯、鏨胎琺瑯、錘胎琺瑯、透明琺瑯。加工手段也更加多樣化,多綜合運用不同的工藝技法,並借用其他工藝品的表現形式,製作出新穎之作。主要產自宮廷、廣州、揚洲。
1、掐絲琺瑯
2、畫琺瑯
3、鏨胎琺瑯
4、錘胎琺瑯
5、透明琺瑯
五、清嘉慶至宣統時期
1、掐絲琺瑯
2、畫琺瑯
*琺瑯原料
‧琺瑯胎
明代以銅或銅合金為胎,清偶有金、銀及其合金為胎的琺瑯。
使用銅或銅合金較為經濟,且由於銅於空氣表面易形成的氧化層,在高溫下易與琺瑯釉結合成中間層,增強釉在胎面的附著力。金、銀則為美觀而使用,然二者於空氣中較穩定,不易氧化,中間層無法生成,得藉重胎面凹凸的機械功能增強釉與其間的附著力。
‧琺瑯釉
形成琺瑯器絢麗色彩的是各色釉料。琺瑯釉料亦稱「釉藥」,將 石英、長石、硼砂、氟化物,按照適當比例混合,分別加入各呈色金屬氧化物,研成粉,再燒結成矽酸化合物與硼酸化合物的混和物,是覆蓋於金屬製品的玻璃質材 料。這種瓷釉具有色彩鮮豔,膨脹係數大,因不具規格化的晶格,雖易熔但無固定熔點,僅有固態與液態恆變範圍,底釉在攝氏820-870度,面釉在790-840度間,膨脹係數約為300×10 至330×10 度。一般先將原料燒成基本釉熔塊,製作過程中再加入需要呈色的金屬氧化物。
明清兩代,琺瑯釉料生產的主要原因:礦石原料(如馬牙石、石英等);化工助劑(如硝、純堿、硼砂等);還有銅、鈷、磧(俗稱銅磧,是一種混生於煤層中的硫礦物)等著色劑。其中又分為主要原料和主要輔料。
主要原料,指熔煉琺瑯釉底料時選用的基本原材料,可分為基體劑、助熔劑、乳濁劑、澄清劑;其中,基體劑與助熔劑主要有石英、長石、硼砂、氧化鉛(紅丹、 黃丹)、碳酸鈉、硝酸鈉、硝酸鉀、碳酸鉀、螢石等。主要輔料,指熔煉琺瑯釉底料時,增添的附加料,用於輔助底料,使之提高瓷釉抗張強度和抗彎曲強度,以及 增強顏色釉的鮮豔度、光澤度和細膩度。輔料有隱定劑、著色劑以及熔煉瓷釉時所需的燃料等。
基本釉料中石英成分是高熔點的二氧化矽,故需加入含有三氧化二鋁的鈉、鉀等鹼金屬程分的長石,使熔點降低。然因鈉、鉀增大釉料的膨脹係數,為減小其與胎 體間的差異──即降低因熱脹冷縮而影響釉與胎間的附著力──又需加入硼砂調節。而氟化物則是降低釉料黏度,使熔融的釉料易於流動覆蓋器表,同時亦使釉藥析 出細微晶體,不僅使釉藥乳化失透,而無胎體裸露,同時增強釉層抗壓度。採用不同胎體時,則須調整基本釉中的熔媒等成分劑量或種類,使釉料膨脹係數比胎質 小,熔點較胎質低。
基本釉加入金屬氧化物,是以金屬離子特具的顏色使琺瑯釉呈色,或成為膠狀、懸浮狀的粒子對光線的色散或吸收而呈色。例如氧化鈷成藍或紫、氧化亞銅呈紅色、氧化鎳在含鉀之釉中呈紅色,在涵鈉者呈黃綠、單獨使用氧化鐵為褐色,混和氧化鈷及二氧化錳則呈黑或黑褐色。
*琺瑯工藝
從加工技藝上劃分,是區別各種琺瑯不同的加工製作手法,有利於研究分析。
對琺瑯這種複合材料工藝的分類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正式按照這一類標準,人們將金屬胎琺瑯工藝分成銅胎掐絲琺瑯、金屬鏨金胎琺瑯、金屬錘胎琺瑯、銅胎畫琺瑯、金屬胎露地琺瑯、金屬胎透明琺瑯、金屬胎綜合工藝琺瑯等。
*明清琺瑯特色
宮廷環境與生活和琺瑯風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明代宮廷的建築藝術與帝王們的豪華生活是使琺瑯產生絢麗多彩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明清兩代的五百年的時間裡,琺瑯逐步形成了富麗堂皇、精美典雅、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格。
明代琺瑯的風格:渾厚有力、自然豪放、簡樸典雅。景泰時期除了一部分陳設品外,更加向日用方面發展。
清代琺瑯的風格:鮮明、華麗、清秀、雅緻。在乾隆時期琺瑯的實用範圍擴大,其製品宮廷的應用已相當普遍。
‧形制
‧紋飾
‧釉料色彩運用
明代初期,尤其是景泰年間,景泰藍釉的色澤比較優美,密蠟的質感。從明清琺瑯製品上所敷的釉料分析,宣德年間的釉料品有:鈷藍、寶藍、鳮血紅、黃白、墨 綠等。景泰年間的藍色釉有鈷藍、天藍、寶藍(青金藍)、帶玻璃透明的普通藍、粉青色;紅色釉有鳮血紅、紫紅、桃紅、赭石色及玻璃透明的茶色;綠色釉有墨 綠、草綠、粉綠、藍綠、粉綠、淡綠。其次還有黃、白、紫晶色,透明玫瑰紫、葡萄紫色等。
明景泰藍大都以鈷藍、天藍作釉地,也有以白或普藍釉作地的。配色簡練大方,變化不多。明代鈷藍色是一種異常優秀的顏色,其明亮度、純度在以後任何時期也未曾達到過,帶有這種釉的製品本身可以充分證明它的製作時期,正是這種藍的優秀品質,使景泰藍揚名四海。
當時藍色釉原料可能是從波斯進口,之所以純正,是由於釉內含鉛的成分少;只占1%釉內鉛的成分多了會使顏色變得灰暗,而且使藍色發綠。其他釉色中的鉛一般都占20%; 明代墨綠釉混濁近似黑色,青金色也沒有光彩,暗得接近普藍。為改變某些釉色的混濁灰晦的缺點,工匠們常常將不同的兩種或兩種以上釉料進行混合,如一種深綠 色釉的出現改變了墨綠釉色混濁發黑的狀態。然而這種新的深綠釉中布滿了許多黃色小顆粒,這種帶黃色顆粒的綠釉可能是用原來的墨綠摻入黃色又而形成的。由於 釉料的某種特性,他們不能完全結合。在景泰年間的製品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種顯著顆粒的葉綠色。此種顏色由黃釉和鈷藍釉摻合而來。
清代釉料明顯比明代細緻滑潤、鮮明。然顯得單薄而粉氣,不如明代釉色渾厚優美。山東淄博開發展的釉料礦可能是清乾隆時期琺瑯的主要原料。釉的種類除了保 持明代的多種釉色外,還創造了粉紅色釉,以及黑、淡紫、褐色等釉。粉紅色是加入金子提煉成的一種優秀釉料。清帶淡綠色釉比明代的質地要好,釉裡再也看不見 小顆粒,只有草綠色葉還略帶少許顆粒。且清代釉料比明代細膩,兩種釉料間比較容易融合。
琺瑯的釉料雖然種類不少,但常用的不外乎藍、紅、綠、黃、白幾種。簡而言之,在色彩運用上,明代比較注意大的色調關係,用色簡練大方,清代用色細膩素 雅,某些製品色彩多達十種以上,過於細膩且分佈過均,不免有瑣碎的感覺。在清代製品,常見的色彩是粉紅及黑色,晚清不少製品還採用黃作地。
+-----------------------------------------------------------------------------------------+
以上是“傳統材料入門”課程報告的部分摘錄。
由於這份報告並非俺獨自一人完成,
屬於小組報告,
所以俺就沒把整個都上來~
只將關於化學的部分全都錄而已XD
僅供參考之用。
而且全放上來……
那叫一個驚悚至極(目遠
又是圖又是表格……(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