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意識到美國文化形象非唯一選擇學習的對象,且在外交上遇到挫敗,加上中國 的抬頭導致危機意識,而工業化/都 市化的問題,使得人們開始思考自身周邊的議題爭論議題則從“傳統”現 代”東西方”民族”以及“國際”,簡而言之,便是開始關注台灣自身;故第二波 現代化運動即將出現

  70年代,由現代主義轉向鄉土主義是文化界複雜機制的一部分,這個機制包括了 「鄉土文學」的興起,由「校園歌曲」轉型的「民歌運動」,「雲門舞集」的成立,洪通畫展的熱潮,民間藝術的重新審視等。對於民族意識的抬頭,首先具有此一意識的是文學界人士,以及舞蹈界的林 懷民。而觸發鄉土美術的思潮,則主要來自於一些知識份子

  70年代關於「鄉土」的言論並不單獨指涉「本鄉」、「本土」的狹隘意識;「鄉 土」意識是透過諸如「反現代主義的標準」、「現實主義」、「民族主義」、「三民主義文藝」、「文化的傳統論與現代論」、「民間藝術」、「素人藝術」、「寫 生畫家」等論述,被不斷地討論著。

  「鄉土主義」一詞,正如前述,其內涵所指涉的包含:(1)文化創造方式的自我認同。(2)藝術內容的本土化與當代化。

  對於「民間藝術」,保存民間 藝術的聲明因而獲得合法地位,連帶「素人藝術家」與「寫生畫家」的地位在70年代受到肯定,其創作題材高度的現實性,以及具備真誠的態度,成為鄉土藝術的完美典範。

   高信疆所寫的“洪通的世界”(1972),這國內第一篇公開介紹洪通的文字,便一舉將其帶上高峰,造成前所未有的熱潮,使洪通成為鄉土藝術的代表。當時的標題為從鄉土出發從生活出發從色彩出發歸於至善

 

  一九七年洪通五十歲時,忽然對繪畫產生 興趣,狂熱地投入繪畫世界;其間洪通亦常到台南拜訪畫家請教,。洪通被認為是線條結構的天才在他的素 描中,具一種高度的秩序感,統合感,然而又有一種生命的活力。故線條與色彩兩者構成他的作品中最精彩的部份。所以他的最好的作品乃是線條畫賦彩的一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子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